更新时间:2024-02-24 03:26
1999年至今 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任国务院研究室副司长、司长。任国务院第一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第一、第二届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发改委、商务部等国家部委外聘专家等。
2007年至今 任中国健康促进协会副会长。
2010年10月至今 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流通经济学院、上海社科院研究生院、上海海事大学、南京财经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中国市场学会、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中国物流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多年来参加了中央、国务院一些重大文稿起草。从1999年到2008年,连续10年参与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理讲话和每年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2013-2017年作为《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参与起草研究和讨论。多次参与起草相关的重要党中央国务院文件起草工作。
先后参加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相关规划制定、研究或专家评审。
在政策咨询研究方面,在国务院研究室期间,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入实际进行多项重大问题调查研究,撰写向中央、国务院领导呈报的国务院研究室《送阅件》《决策参考》《研究报告》《室内通讯》和专送报告200多期(份),多份研究成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很多重要建议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领导重视并批示,推动了相关工作。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期间,呈送领导同志参阅的《要情》《研究报告》《智库言论》和其他内参报告近百件,多次得到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一部分转化为国家战略、规划或政策。
(四)所获奖励或荣誉称号
——2008年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多篇研究成果获国务院研究室一、二等和重要研究成果奖。
——2018年出席习近平主席主持的“一带一路”五周年座谈会。连续三年被国家官网“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评为一带一路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2018年被中国社科院评价研究院与经济日报联合评为《中国智库领军人物》。
——2009年获得由中国市场学会、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中国流通竞争力中心联合评选的“建国60年中国流通领域有突出成就人物”称号;
——著作《现代流通基础理论原创研究》获得“流通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著作”之一;
——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商报社联合评选的“中国商业服务业改革开放30年卓越人物”;
——获得改革开放40年商业领域、现代物流领域杰出人物称号。
——先后为近20多个国家部委培训班或者会议作《如何围绕决策深入调查研究》的专题报告。
——2010年以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任总经济师,连续10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主持并参与中央、国务院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包括区域战略研究、对外开放、现代流通、现代物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提交大量调研报告,得到中央、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主要有《推进粤港澳更紧密合作与一体化发展研究》《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研究》《中国贸易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回顾与思考》《现代流通与内外贸一体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评估研究》《中国消费问题研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构建中国现代社会信用体系总体框架和思路》《温州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规划》《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选择》《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国家2020健康发展规划》中药品现代流通课题、《中国药品现代流通目标模式研究》《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日本的社会化大流通体制》《日本企业管理与经营战略》等研究。
先后为近20个国家部委讲授《如何围绕决策深入调查研究》的专题报告,并十几次获国务院研究室一、二等和重要研究成果奖,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09年获得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共出版著作、译著18部(其中合著5部),主要有《现代流通基础理论原创性研究报告》《流通新论》《现代流通论》(翻译日文版专著)、《现代流通与内外贸一体化》《思维的足迹—中国经济社会前沿问题实证研究报告(上、下)》《日本的大流通体制及企业管理体制》《药品现代流通研究报告——构建中国药品现代市场体系》《我国宏观经济的回顾和思考》《跨越—温州从传统信用迈向现代信用》等,主编《2011年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报告》。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研究报告近300篇,主要发表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管理世界》《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等重要报刊杂志上。30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近90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经济研究参考》等摘录,篇数位列国内经济学家前列。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励2项,部级奖励十几项。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在宏观经济、现代流通、现代物流、国际经济、现代社会信用体系等方面造诣尤为深厚,在陈文玲研究员最近几年提出的学术观点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系统地研究并提出了社会化大流通的新理论。这个研究成果被全国20多家重要报刊刊登,并出版了专著《流通新论》,该著作被中国社科院作为在校研究生的选修课,并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认为这部著作的许多观点是对流通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突破,是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流通理论研究和深化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流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流通理论的合理内核,有机地融合起来,从中抽象出“流通一般”这个“中西合璧”的共同点,揭示出东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流通理论的共同规律,从而走出了经济学中姓社姓资的误区。这是一个首创。
二是在此基础上,首次把流通按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划分为初始、一般和社会化大流通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阶段虽然没有明显的边际界限,却同人类发展史一样,处于永恒运动着变化着的演进过程中,下一个流通形态是上一个流通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上一个流通形态是引起下一个流通形态变化的动因。通过对流通三个阶段形成、特点和标界的研究,揭示了流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性。
三是在研究流通一般的基础上,作者在国内首次提出社会化大流通的理论,包括其概念、内涵、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向。作者提出的所谓社会化大流通,就是涵盖一切进入流通可以用于交换的、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质载体与非物质载体以及交换关系的总和。在社会化大流通条件下,除了在流通一般阶段所形成的以有形的、刚性的要素禀赋为主的市场体系,更多无形的、柔性的、流动着的、更高级的要素禀赋进入了市场;不但使有物质载体的流通迅速扩张、分化和整合,而且使更多的非物质载体的流通加速膨胀,使流通的空间容量和密度产生了极大的发展趋向,流通进入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高智能化和混沌化的时代。按照作者的思路流通一般阶段的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对独立的形态逐渐隐退,社会的分工和交易都将被流通的“囊袋”所“吞食”。这就使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新经济现象从理论上得到了科学的解释。
2020年11月16日,陈文玲所著《变局――中国智库专家视角》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主要汇集了她2016年以来关于中美关系的思考。